
在智能制造的潮流下,機器人(14.060, 0.00, 0.00%)運用正在迅速蔓延至各個領域。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《2018年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》稱:建筑行業平均年齡為41.8歲,50歲以上占比為30.9%,老齡化問題在建筑行業尤為突顯。新生代農民工中超半數為80后。隨著我國勞動力成本快速上漲,生產方式向柔性、智能、精細轉變,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體系迫在眉睫。作為勞動密集型行業之一的房地產,正面臨建筑工人短缺的尷尬境地,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也將大幅增長。
為解決傳統建筑行業工作繁重、危險、重復,工人老齡化、人工短缺等痛點,碧桂園2018年正式進入機器人領域。碧桂園作為房企巨頭,似乎與機器人毫不相干,但勇于跨界而來。令業內意想不到的是,截至2019年12月,短短一年時間,碧桂園在機器人領域不斷給出大動作,旗下全資子公司博智林機器人有限公司已遞交專利申請超過1300項,在研建筑機器人項目58個,其中28款進入工地測試階段。在碧桂園集團董事會主席楊國強看來,碧桂園必須是一家高科技企業,因為未來企業想要發展,必然離不開科技創新。
機器人進軍裝配式建筑施工
28款產品進入現場測試應用
碧桂園過去20多年的發展壯大,始終與中國改革開放、新型城鎮化進程同頻同步。中國龐大的人口規模、不斷增長的居民收入水平,釋放出改善居住條件的強大需求,一大批地產企業獲得了加速成長的機會。
截至目前,碧桂園項目已經入駐全國超過1200個城鎮,總項目數超過2000個,是目前中國布局極為廣泛的地產企業,同時碧桂園已擁有超過400萬業主。
近年來,碧桂園經營業績與綜合實力強勁增長,成為地產行業領軍企業,品牌價值也在逐年提升。2018年,碧桂園共實現歸屬公司股東權益的合同銷售金額約5018.8億元人民幣,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。2019年前11個月,碧桂園實現權益合同銷售金額已經超過去年全年,業績穩中有增已成定局。
面對房地產行業潛在的天花板,各大房企都在謀劃多元化布局。而在楊國強的設想中,未來科技、地產和建筑應該是三位一體的,碧桂園要向高科技企業邁進。
在12月2日的集團管理會議上,楊國強就強調:“我們應該是一個高科技企業,首先是地產的高科技,所有的材料、設備都按照建筑機器人的施工方法進行全面科學的謀劃,通過前期的標準化圖紙、數字化管理以及裝配式施工為機器人建房子做準備。”顯然,碧桂園并不是在逆勢發展,而是在為建筑機器人這個新生事物,培育適合其生長的土壤,這是一個必要的過程。
碧桂園對這塊土壤十分重視。這一點,從楊國強的工作時間分配也能管窺一二,如今他每天95%以上的精力都已投入到如何打造高科技企業上。碧桂園集團總裁莫斌也一直在強調,碧桂園將集中精力做好標準化產品、裝配式建筑以及裝配式工廠的流水線,為機器人的未來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。無論是楊國強,還是莫斌,從他們的言語間大體可以猜出,“那塊土壤”便是裝配式建筑施工領域,也是建筑機器人未來的“用武之地”。
如今的碧桂園,整個集團上下一盤棋,目標高度一致,建筑機器人是其邁向科技企業的關鍵一環。“機器人造房子”這個曾經被人認為是瘋狂想法的愿景,如今正在步步成為現實。截至2019年12月,在研建筑機器人產品58款,其中28款產品已進入施工現場測試應用。
在工業4.0時代,科技是未來強大競爭力的源泉。博智林人正在和時間賽跑,建筑機器人依托碧桂園提供的得天獨厚的優勢,在機器人這條賽道上,將快速“突圍”,在建筑行業中走出屬于自己的智能制造路徑。
“從事新業務,有三點很重要:第一,它是不是好的主意;第二,你有沒有信心和毅力去投入時間;第三,你有沒有足夠的財力去支持它。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一個。現在我們做的這幾件事都是很好的主意。”楊國強所說的“這幾件事”,便是博智林機器人、現代農業、碧優選以及機器人餐廳等高科技業務。
據了解,碧桂園的機器人餐廳也是風生水起,千璽機器人餐廳公司從5月份成立到現在,團隊成員已經從70人發展到了750人,創造了五個不同餐廳業態的產品線,中間涉及70多個設備從無到有的開發。

兩千人研發團隊碩博超三成
擁有建筑裝修領域廣闊市場
在機器人這條賽道上,碧桂園畢竟屬于入場較晚的一個,廣東博智林機器人公司在2018年7月成立,發展至今才短短一年半的時間,如何在這場洪流中脫穎而出,成為了業界的關注點。
機器人研發和制造為高科技行業,想要入場并且站穩腳跟,需要過硬的技術實力,在這個關鍵問題上,博智林在碧桂園雄厚資金的支持下,迅速地完成了“超級人才陣容”的組建,一年半時間內,引進了超過兩千人的研發人才團隊,其中博士、碩士占比超過31%,構建了如今7大研究院和2大事業部的架構體系。
據了解,從博智林創立到今年11月9日為止,遞交的專利申請,已經超過了1300項;智能制造工廠也已經正式投產,佛山順德機器人谷建設也正在加快。按照其成立時間推算,博智林每天申請的專利數量至少有兩個。顯然,起步較晚的博智林,追趕的速度相當迅猛。
拋開技術層面來看,想要從眾多機器人企業中“突圍”,市場也是重中之重,因為“有技術,缺市場”是機器人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,因而選擇一個正確的市場,對于一個企業來說至關重要。
對于博智林而言,并不存在“缺市場”的難題。當建筑機器人這個名字出現在楊國強的腦海中時,這條路的未來注定是寬廣的。35年前,楊國強怎么也不會想到自己有一天會投身于機器人事業,但正是曾經“農民工”的出身,讓他對建筑施工人員的辛苦與艱辛深有體會。“無論是貼地磚還是安裝模板,所有地盤上的工作都很辛苦,所以現在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做這個。”他期待著用機器人來改變這一切。
來源:北京日報客戶端